安康起名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老黄历查询 > 择吉老黄历祭祀什么意思?

择吉老黄历祭祀什么意思?

时间: 2011-06-22 21:41:09 作者: admin

最近经常遇见网友问我择吉老黄历祭祀什么意思?

  祭祀是华夏礼典的一部分,更是儒教礼仪中最重要的部分,礼有五经,莫重于祭,是以事神致福。祭祀对象分为三类:天神、地祇、人鬼。天神称祀,地祗称祭,宗庙称享。祭祀的法则详细记载于儒教圣经《周礼》、《礼记》中,并有《礼记正义》、《大学衍义补》等经书进行解释。古代中国“神不歆非类,民不祀非族”,祭祀有严格的等级界限。天神地祇只能由天子祭祀。诸侯大夫可以祭祀山川。士庶人则只能祭祀自己的祖先和灶神。清明节、寒食节、端午节、中元节、重阳节是祭祖日。祭祖也是汉人宣告自己为炎黄子孙最直接的方式。

祭祀(jì sì)

上香祭祀祭祀,从内容上包括场地、仪式、祭文(祝祷、词)、祭品等内容;

仪式,有祭礼、祭典;

节日,有祭典、祭日、庙会;

对象,祭亡灵、祭天地、祭神灵(神和世界万物),有祭祖、祭烈士、祭死难者;

手段,有活祭、牲祭,包括活人祭; 祭品,祭祀用品包括活人、动物和其他祭品;

根据仪式大小分类,有官方祭典(公祭)、民间祭祀活动包括家祭,有祭饭(祭席)、祭食;

设施和用具,有祭祀建筑、祭祀用具、祭品。

祭祀形式随着历史的变迁不断发生着变化,近几年新兴的网上祭祀逐渐走入人们的生活,并且在国家民政部的倡导下,正在被人们广泛采用。有人预测,未来网上祭祀将成为人们主要的祭祀活动之一。 

《说文解字》中,祭:祭祀也,从示,以手持肉也。祀:祭也,祭不已也。

英译:offer sacrifice to gods or ancestors

祭祀,是向神灵求福消灾的传统礼俗仪式,被称为吉礼。“祭祀”也意为敬神、求神和祭拜祖先。  祭祀逝者原始时代,人们认为人的灵魂可以离开躯体而存在。祭把便是这种灵魂观念的派生物。最初的祭祀活动比较简单,也比较野蛮。人们用竹木或泥土塑造神灵偶像,或在石岩上画出日月星辰野兽等神灵形象,作为崇拜对象的附体。然后在偶像面前陈列献给神灵的食物和其它礼物,并由主持者祈祷,祭祀者则对着神灵唱歌、跳舞。进入文明社会后,物质的丰裕,使祭祀礼节越来越复杂,祭品也越来越讲究,并有了一定的规范。

相关文献

《管子·轻重己》说:"以春日至始,数九十二日,谓之夏至,而麦熟。天子祀于太宗,其盛以麦。……以夏日至始,数四十六日,夏尽而秋始,而黍熟。天子祀于太祖,其盛以黍。……数九十二日,谓之秋至。秋至而禾熟。天子祀于太郊,西出其国百三十八里而坛,服白而*白,*玉笏,带锡监,吹埙*风,凿动金石之音,朝诸侯卿大夫列士,循于百姓,号曰祭月,牺牲以彘。……以秋日至始,数九十二日,天子北出九十二里而坛,服黑而*黑,朝诸侯卿大夫列士,号曰祭辰。"

 公祭轩辕皇帝盛典《史记·白起王翦列传》:“死而非其罪, 秦 人怜之,乡邑皆祭祀焉。”

汉 王充 《论衡·解除》:“祭祀无鬼神,故通人不务焉。”

唐 柳宗元 《监祭使壁记》:“圣人之於祭祀,非必神之也,盖亦附之教也。”

《红楼梦》第九四回:“除了祭祀喜庆,无事叫他不用到这里来。”

艾芜《都江堰的神话故事》:“ 李冰 父子的庙宇,巍然建立在 岷江 岸边 玉垒山 上,享受人民的祭祀。”

《礼记·祭法》云:“夫圣王之制祭祀也,法施于民则祀之,以死勤事则祀之,以劳定国则祀之,能御大菑则祀之,能捍大患则祀之。”这段话的大意是说,古代制定祭礼的原则是,只有为国为民作出了贡献的人才能享祀。

祭祀文化

祭祀就是按着一定的仪式,向神灵致敬和献礼,以恭敬的动作膜拜它,请它帮助人们达成靠人力难以实现的愿望。“受人钱财,替人消灾”,人们把这一人间的通则加于神灵身上,便成为祭祀的心理动因。所以,祭祀从本质上说,是对神灵的讨好与收买,是把人与人之间的求索酬报关系,推广到人与神之间而产生的活动。

大千世界,祭礼繁杂。环境和民族的不同,构成了各具风格的祭祀文化。纵观中国历代各民族的祭祀,可谓千姿百态,异彩纷呈,它吸引我们探骊得珠。

祭祀的对象

祭祀的对象就是神灵,神灵的产生是有其发展过程的。在人类的童年时代,人们思维简单,富于幻想,  祭祀女娲对于自然物和一切自然现象都感到神秘而恐惧。天上的风云变幻、日月运行,地上的山石树木、飞禽走兽,都被视为有神灵主宰,于是产生了万物有灵的观念。这些神灵既哺育了人类成长,又给人类的生存带来威胁;人类感激这些神灵,同时也对它们产生了畏惧,因而对这众多的神灵顶礼膜拜,求其降福免灾。人类对自身的生老病死、幻觉梦境,也是难以理解的。古代先民相信,人死后其灵魂有一种超自然的能力,人的灵魂能与生者在梦中交流,并可以作祟于生者,使其生病或遭灾。这种敬畏众神的心理便是祭祀行为产生的重要因素。

万物有灵形成多神崇拜,也使人们的祭祀对象繁多。中国古代宇宙观最基本的三要素是天、地、人,《礼记·礼运》称:“夫礼,必本于天,肴于地,列于鬼神”。《周礼·春官》记载,周代最高神职“大宗伯”就“掌建邦之天神、人鬼、地示之礼”。《史记·礼书》也说:“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君师,是礼之三本也”。

儒教的祭祀对象分为天神、人鬼和地祇。儒教百神,组成像人间官僚系统那样的等级体系。每个神的品级、爵位,一般说来,是由儒者规定的,并载入国家祀典。平素,它们依照规定,享受一方祭祀,如同诸侯的有封地和食邑;大祭时,则依品级配享、从祀于天坛之上。不入祀典的,被称为“淫祀”。“以共皇天、上帝、社稷、寝庙、山林、名川之祀”。[1]“非其所祭而祭之,名曰淫祀。淫祀无福。”[2]祭祀对象按等级和分类如图:

祭品的种类

祭祀神灵,是以献出礼品为代价的。人们对神灵的归顺,可以跪拜叩头,可以焚香燃纸,但对神灵来说最实惠的祭祀方式还是献上祭品。人有七情六欲,神灵也是如此。人们既然对神灵有所祈求,理应舍得拿出自己最好的东西祭献,以博得神灵的欢心。但人的喜好不一,不同的神灵也各有自己的口味,所以祭品多种多样。主要有以下几种:

(1)献食

食物民以食为天,最初的祭祀以献食为主要手段。《礼记·礼运》称:“夫礼之初,始诸饮食。其燔黍捭豚,污尊而抔饮,蒉桴而土鼓,犹可以致其敬于鬼神”。意思是说,祭礼起源于向神灵奉献食物,只要燔烧黍稷并用猪肉供神享食,凿地为穴当作水壶而用手捧水献神,敲击土鼓作乐,就能够把人们的祈愿与敬意传达给鬼神。研究文字的起源也会发现,表示“祭祀”的字多与饮食有关。

在诸多食物中,又以肉食为最。在原始采集和狩猎时代,肉食是人们拼着性命猎来的。当原始农业和畜牧业发展起来时,肉食仍极为宝贵。孟子构想的理想生活,就以70岁能吃上肉为重要标准,弟子拜师的礼物也不过是两束肉干,可见肉食的难得。正因为如此,肉食成为献给神灵的主要祭品。

古代用于祭祀的肉食动物叫“牺牲”,指马、牛、羊、鸡、犬、豕等牲畜,后世称“六畜”。六畜中最常用的是牛羊豕三牲。鱼兔野味也用于祭祀,但不属“牺牲”之列。祭祀也有用人的,但人本身不叫“牺牲”,古书只说“用人”,不说“人牲”。

作为祭品的食物除“牺牲”外,还有粮食五谷,称“粢盛”。鲜嫩的果品蔬菜在民间祭祀中也是常用的祭品,《诗经》中屡屡提及;佛教传入中国后,“斋祭”中果品更丰。另外,酒也是祭祀神灵的常用祭品。

(2)玉帛

神讲究衣着饰物,祭品中少不了玉帛。《左传》载:“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墨子·尚同》云:“其事鬼神也,圭璧币帛,不敢不中度量。”玉帛包括各种玉制礼器和皮帛,这是食物之外最常用的祭祀手段,玉在祭祀中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周礼》里有记载以玉做六器以礼天地四方之说!!玉是贵族佩带的宝物。在缺少金银饰品的古代,玉是十分名贵的。佩玉,成为贵族特有的标志,在汉代有君子玉不去身之说,有用玉作符节、印信,十分贵重。玉的礼仪制度在这时候空前发展!人们把玉视为美好的代名词,连想象中天神的居处也称为玉台。帛,是丝织物的总称,是贵族用于御寒蔽体的生活资料。古代普通人仅能以葛麻为衣,《左传》记述的卫文公也不过以帛作冠,帛在古代是极为珍贵的。正因为玉帛的稀罕与贵重,古人祭祀时以玉帛为祭品。

(3)用人

人以人做祭品祭献神灵,古书称“用人”,后世称“人祭”。人祭,不仅在原始宗教中有过,而且在往  活人祭祀后发展阶段的宗教中也有过,这是宗教史上最黑暗的一页。人祭起源于原始社会的部落战争。那时生产力水平低下,人的价值不能体现。战争中的俘虏,女性可以供人玩弄,儿童可能被收养入族,而成年男子都被杀祭神灵。商代的人祭之风炽盛,其用人之多,手段之残,不仅有大量卜辞记述,而且有考古遗迹证明。人祭的形式有火烧、水溺、活埋、刺喉沥血和砍头,甚至于把人剁成肉,蒸为肉羹。春秋时代的人祭现象虽不象商代那样触目惊心,残不忍睹,但也并不罕见。《左传·昭公十年》载:鲁国季平子“用人于亳社”,《昭公十一年》也记述 “宋公使邾文公用鄫子于次雎之社”。《史记·秦本纪》说秦穆公“将以晋君祠上帝”,《陈涉世家》也称:“为坛而盟,祭以尉首”。

人做为祭品的另一现象是为男神提供美女。当青铜时代的厮杀开始后,妇女由于体力上的缺欠,失去了母系氏族时期的尊位,渐次沦为男性的奴隶,其生产、生殖能力也被贬到次要地位。相反,女性的美迎合男性统治者的需要被片面强调起来,面目姣好的女奴成为色欲的牺牲品。为了满足想象中的神灵贪恋女色的欲望,产生了以美女为祭品的习俗。不论杀死、活埋、淹死,都是以美色娱神的表现。名义上是让她们的灵魂去做神灵的妻妾,实际上是供神灵玩弄。古籍载,秦灵公时曾经用公主妻河,而战国时魏国邺地“河伯娶亲”的闹剧更是有力的证明。

人祭中还有以童男童女祭神灵的现象。以童年人体作祭品,一是由于童体肉嫩,二是基于神仙喜欢儿童,儿童天真无邪,纯洁无瑕,这正与仙家凌空御风、长生不老的追求相关联。

(4)血

血,是一种特殊的祭品。古人相信,血是有灵魂的,血能维持人或动物的生命,一旦失血,就意味着受伤甚至于死亡,好像血有一种神奇的力量。

作祭品的血有人血,也有牲血。佤族有猎人头作祭品的习俗,猎头的血迹就有神秘的意义,猎头血掺以灰烬和谷种播进地里,认为这样能促进谷物的生长。锡伯族祭祀地神时,就把杀猪后的猪血洒在地里。一些彝族人祭地时,以鸡毛醮血沾在象征土地神的树枝上。

祭品的处理方式

祭品如此丰厚,对于不同的祭品,古人采用了不同的处理方式。

(1)燔烧

祭天神使用。西周以前关于天的观念还不明确,在各种天体神灵中,日神最受重视。甲骨文有“出入日,岁三牛”的记载,可见当时每天都要举行迎接日神和恭送日神的仪式,且有在仪式上杀牛和杀羊以作牺牲的事情。周代开始,对天的崇拜从自然崇拜中突出出来,朝迎夕送日神之礼不再举行,“祭天之礼,兼及三望(日、月、星)”,即将日神视为天帝的属神,祭天时兼及之。祭天的方法,据《礼记·祭法》所说,是“燔柴于泰坛”。实际上,除天帝、日神之外,祭祀天上其他神灵也用此法,《周礼·春官》中有“以实柴祀日月星晨”之说。“实柴”是指将牲玉等品加于柴上。在古人看来,天神在上,非燔柴不足以达之,燔祭时烟气升腾,直达高空,容易被天神接受。

(2)灌注

祭地神使用。《周礼·大宗伯》说:“以血祭祭社稷”。血祭的方法,据清人金鹗在《求古录·燔柴瘗埋考》中解释:“血祭,盖以滴血于地,如郁鬯(酒)之灌地也。”可见灌祭就是把用来祭祀地神的血和酒灌注于地,血、酒很快就渗透到地下,人们认为这样可以达之于神。

《礼记·郊特牲》载:“周人尚臭。灌用鬯臭,郁合鬯,臭阴达于渊泉。灌以圭璋,用玉气也。既灌,然后迎牲,致阴气也。”“臭”指香气,周人降神以香气为主,所以献神之前先灌鬯酒,用香气浓郁的郁香草调和鬯酒,香气就能随着灌地通达于黄泉。灌鬯用的勺以圭璋为柄 ,是为了发挥玉的润洁之气。

(3)瘗埋

就是挖坑将祭品埋没,祭山神和地神使用。《山海经》中保存着丰富的山神崇拜资料,如《南次二经》之首:“其神状皆龙身而鸟首,其祠(祭祀),毛(牺牲)用一璧瘗,糈(祭祀所用谷类)用稌。”《北山经》之首:“其神皆人面蛇身,其祠之,毛用一雄鸡、彘,瘗,吉玉用一圭,瘗而不糈。”在《山海经》所列各种山神的祭法中,瘗埋占绝大多数。祭地神时除将血、酒灌注于地,其他祭品则要挖坑瘗埋。《礼记·郊特牲》孔颖达疏:“地示在下,非瘗埋不足以达之。”也就是说,只有将祭品埋于地下,地神才会知道人们正在祭祀他,才能接受祭品。

(4)沉没

祭水神使用。《竹书纪年》、《帝王世纪》等书中有帝尧沉璧于洛水以祭洛神的记载,这可能出于传说。但甲骨文提供的材料是确凿可信的。甲骨中有这样的记载: “求年于河,尞三牢,沉三牛,俎牢。”考究其字形,“沉”字正是把牛或羊沉入川中的象形。而且,用人祭河神的记载在甲骨文中也有所见。如“丁已卜,其尞于河,牢,沉嬖,”“辛丑卜,于河妾”。嬖、妾就是作为牺牲的女子,将其沉入河中祭神,这实际上就是后世所说的“河伯娶妇”。周代以后,沉祭仍很盛行。《周礼·大宗伯》谓:“以狸沉祭山川林泽。”郑玄注释说:“祭山林曰埋,川泽曰沉。”《仪礼·觐礼》也说:“祭川,沉。”水神居住在水下,将祭品沉入水中,容易被水神接受。

(5)悬投

祭山神使用。“悬(县)”又叫“升”,就是把物品悬挂起来礼神。《仪礼·觐礼》说:“祭山丘陵,升。”《尔雅·释天》也说:“祭山曰庪县。”《山海经·中山经》记祭祀“自甘枣之山至于鼓镫之山”诸山神的礼仪是“毛太牢之具,县以吉玉”,即将祭品用玉悬挂起来。“投”就是将祭品投放于山中地上。《山海经·北次二经》记祭祀“自管涔之山至于敦题之山”诸山神的礼仪是“毛用一雄鸡、彘、瘗,有一璧一珪,投而不糈”,即将祭祀用的璧和玉投掷远处,而不陈列祭具。

祭祀的场所

祭祀,总要在某些地点举行。早期的祭祀没有固定的场所,随时随地均可祭献。随着祭祀规范化,逐步出现了固定的场所。最初的祭祀场所是比较简单的。如祭天,或在高山上,或在大树下,或在水边,或在杆下。后来为了表示对神灵的虔诚,便修建了神庙或祭坛。

祭祀场所主要有以下几种:

(1)平地

这是最原始最简单的祭祀场所。古人认为,最重要的祭祀,祭祀场所反而最质朴,往往不用封土作坛,只把一块平地扫除干净即可祭祀,古人称之为“墠”。《礼记·礼器》称:“至敬不坛,扫地而祭。”《礼记·祭法》说:“除地为墠”。

(2)坛

《礼记·祭法》注:“封土为坛”,即用土石堆砌成一个高出地面的祭坛。因祭祀对象不同,坛有不同的形状。祭天用圆坛,古称“圆丘”;祭地用方坛,古称“方丘”。坛的高度和宽度因时间、地点、等级而不相同。坛和墠通常位于城郊,偶尔也有设于山上的。秦汉封禅礼,就是在泰山顶封土为坛以祭天,叫“封”;又在梁父山扫地为墠以祭地,叫“禅”;合称为“封禅”。

(3)平坑

就是在地上挖一个大平坑作祭坛,古人称“坎”。《礼记·祭法》说:“掘地为坎”。《礼记·祭义》称:“祭日于坛,祭月于坎。”坛与坎是相对的,坛高起为阳,坎下陷为阴。

(4)宫庙

在坛或墠的基础上又筑墙盖屋,即成为宫;宫中陈列上祭祀对象以后,就成为“庙”。宫庙最初只是为人神而建造的,后来许多神灵有了庙,如土地庙、龙王庙、城隍庙等等。但社坛上不得盖房,否则被视为“丧国之社”。

(5)坟墓

在坟场墓地祭祀神灵是较原始朴素的方法,它多用于祭祀祖先神。古人认为,到坟墓祭祀离祖先最近,祖先神听得最清楚。《礼记·檀弓下》记载:孔子出外游说时,“去国则哭于墓而后行,返其国不哭,展墓而入”。

我们了解了祭祀的对象、祭品、场所等要素,但要全面认识祭祀文化,还必须了解祭祀的仪式和礼制,了解古代祀典和民间习俗,对于这些,我们将做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①何星亮:《中国自然神与自然崇拜》,上海三联书店,1992年版

②詹鄞鑫:《神灵与祭祀》,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

③徐华龙:《中国鬼文化》,上海文艺出版社,1991年版

④刘晔原、郑惠坚:《中国古代的祭祀》,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1996年版

⑤杜希宙、黄涛:《中国历代祭礼》,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8年版

《周礼》祭祀

大宗伯之职,掌建邦之天神、人鬼、地示之礼,以佐王建保邦国。以吉礼事邦国之鬼神示,以禋祀祀昊天上帝,以实柴祀日、月、星、辰,以槱祀司中、司命、飌师、雨师,以血祭祭社稷、五祀、五岳,以貍沈祭山林川泽,以疈辜祭四方百物。以肆献祼享先王,以馈食享先王,以祠春享先王,以禴夏享先王,以尝秋享先王,以烝冬享先王。以凶礼哀邦国之忧,以丧礼哀死亡,以荒礼哀凶札,以吊礼哀祸灾,以禬礼哀围败,以恤礼哀寇乱。以宾礼亲邦国,春见曰朝,夏见曰宗,秋见曰觐,冬见曰遇,时见曰会,殷见曰同,时聘曰问,殷覜曰视。以军礼同邦国,大师之礼,用众也;大均之礼,恤众也;大田之礼,简众也;大役之礼,任众也;大封之礼,合众也。以嘉礼亲万民,以饮食之礼,亲宗族兄弟;以婚冠之礼,亲成男女;以宾射之礼,亲故旧朋友;以飨燕之礼,亲四方之宾客;以脤膰之礼,亲兄弟之国;以贺庆之礼,亲异姓之国。以九仪之命正邦国之位:壹命受职,再命受服,三命受位,四命受器,五命赐则,六命赐官,七命赐国,八命作牧,九命作伯。以玉作六瑞,以等邦国:王执镇圭,公执桓圭,侯执信圭,伯执躬圭,子执谷璧,男执蒲璧。以禽作六挚,以等诸臣:孤执皮帛,卿执羔,大夫执雁,士执雉,庶人执鹜,工商执鸡。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以青圭礼东方,以赤璋礼南方,以白琥礼西方,以玄璜礼北方。皆有牲币,各放其器之色。以天产作阴德,以中礼防之;以地产作阳德,以和乐防之。以礼乐合天地之化,百物之产,以事鬼神,以谐万民,以致百物。凡祀大神、享大鬼、祭大示,帅执事而卜日,宿眡涤濯,莅玉鬯,省牲镬,奉玉齍,诏大号,治其大礼,诏相王之大礼。若王不与祭祀,则摄位。凡大祭祀,王后不与,则摄而荐豆笾彻。大宾客,则摄而载果。朝觐、会同,则为上相。大丧亦如之。王哭诸侯亦如之。王命诸侯,则傧。国有大故,则旅上帝及四望。五大封,则先告后土,乃颁祀于邦国、都家、乡邑。

小宗伯之职,掌建国之神位,右社稷,左宗庙。兆五帝于四郊,四望、四类,亦如之。兆山川丘陵坟衍,各因其方。掌五礼之禁令,与其用等。辨庙祧之昭穆,掌三吉凶之五服、车旗、宫室之禁。掌三族之别,以辨亲疏。其正室皆谓之门子,掌其政令。毛六牲,辨其名物而颁之于五官,使共奉之;辨六赍之名物与其用,使六宫之人共奉之;辨六彝之名物,以待果将;辨六尊之名物,以待祭祀宾客。掌衣服、车旗、宫室之赏赐,常四时祭祀之序事与其礼。若国大贞,则奉玉帛以诏号。大祭祀,省牲,眡涤濯。祭之日,逆赍,省镬,告时于王,告备于王。凡祭祀、宾客,以时将瓒果,诏相祭祀之小礼。凡大礼,佐大宗伯,赐卿大夫士爵,则傧。小祭祀,掌事,如大宗伯之礼。大宾客,受其将币之礼赍。若大师,则帅有司而立军社,奉主车,若军将有事,则与祭有司将事于四望。若大甸,则帅有司而馌兽于郊,遂颁禽。大灾,及执事祷祠于上下神示。王崩,大肆以秬鬯渳;及重衰拱大敛、小敛,帅异族而佐;县衰冠之式于路门之外;及执事眡葬、献器,遂哭之;卜葬兆,甫?,亦如之;既葬,诏相丧祭之礼;成葬而祭墓,为位。凡王之会同、军旅、甸役之祷祠,肄仪、为位、国有祸灾,则亦如之。凡天地之大灾,类社稷、宗庙,则为位。凡国之大礼,佐大宗伯。凡小礼,掌事,如大宗伯之仪。

肆师之职,掌立国祀之礼,以佐大宗伯。立大祀,用玉帛、牲牷;立次祀,用牲币;立小祀,用牲。以岁时序其祭礼,及其祈珥。大祭祀,展牺牲,系于牢,颁于职人。凡祭祀之卜日,宿为期,诏相其礼;眡涤濯,亦如之。祭之日,表齍盛;告絜,展器陈,告备。及果,筑鬻,相治小礼诛其慢怠者。掌兆中庙中之禁令。凡祭祀礼成,则告事毕。大宾客,莅筵几,筑鬻,赞果将。大朝觐,佐傧,共设匪瓮之礼。飨食,授祭,与祝侯禳于畺及郊。大丧,大渳以鬯,则筑鬻,令外内命妇序哭,禁外内命男女之衰不中法者,且授之杖。凡师甸,用牲于社宗,则为位,类造上帝,封于大神。祭兵于山川,亦如之。凡师不功,则助牵主车。凡四时之大甸猎,祭表貉,则为位。尝之日,莅卜来岁之芟。猕之日,莅卜来岁之戒。社之日,莅卜来岁之稼。若国有大故,则令国人祭。岁时之祭祀,亦如之。凡卿大夫之丧,相其礼。凡国之大事,治其礼仪,以佐宗伯。凡国之小事,治其礼仪而掌其事,如宗伯癣礼。

郁人掌祼器。凡祭祀、宾客之祼事,和郁鬯以实彝而陈之。凡祼玉,濯之陈之,以赞祼事,诏祼将之仪与其节。凡祼事,活盥。大丧之渳,共其肆器。及葬,共其祼器,遂狸之。大祭祀,与量人受举斝之卒爵而饮之。

鬯人掌共秬鬯而饰之。凡祭祀,社壝用大罍,禜门用瓢赍,庙用修,凡山川四方用蜃,凡祼事用概,凡疈事用散。大丧之大渳,设斗,共其衅鬯。凡王之齐事,共其衅鬯。凡王吊临,共介鬯。

鸡人掌共鸡牲,辨其物。大祭祀,夜嘑旦以嘂百官。凡国之大宾客、会同、军旅、丧纪,亦如之。凡国事为期,则告之时。凡祭祀面禳衅,共其鸡牲。

司尊彝掌六尊、六彝之位、诏其酌,辨其用与其实。春祠、夏禴,祼用鸡彝、鸟彝,皆有舟。其朝践用两献尊,其再献用两象尊,皆有罍。诸臣之所昨也,秋尝、冬烝,祼用斝彝、黄彝,皆有舟。其朝献用两著尊,其馈献用两壶尊,皆有罍,诸臣之所昨也。凡四时之闲祀、追享、朝享,祼用虎彝、蜼彝,皆有舟。其朝践用两大尊,其再献用两山尊,皆有罍,诸臣之所昨也。凡六彝六尊之酌,郁齐献酌,醴齐缩酌,盎齐涚,凡酒修酌。大丧,存奠彝。大旅,亦如之。

司几筵掌五几、五席之名物,辨其须知与其位。凡大朝觐、大飨射,凡封国、命诸侯,王位设黼依,依前南乡,设莞筵、纷纯,加缫席、画纯,加次席、黼纯。左右玉几,祀先王昨席,亦如之。诸侯祭祀席,黼筵、缋纯,加莞席、纷纯,右雕几。昨席,莞筵纷纯,加缫席、画纯。筵国宾于牖前,亦如之,右彤几。甸役,则设熊席,右漆几。凡丧事,设苇席,右素几。其柏席用萑,黼纯,诸侯则纷纯,每敦一几。凡吉事变几,凶事仍几。

天府掌祖庙之守藏,与其禁令,凡国之玉镇、大宝器藏焉。若有大祭、大丧,则出而陈之。既事,藏之。凡官府、乡州及都鄙之治中,受而藏之,以诏王察群吏知治。上春,衅宝镇及宝器。凡吉凶之事,祖庙之中,沃盥,执烛。季冬,陈玉以贞来岁之媺恶。若迁宝,则奉之。若祭天之司民、司禄而献民数、谷数,则受而藏之。

典瑞掌玉瑞、玉器之藏,辨其名物与其用事。设其服饰:王晋大圭,执镇圭,缫藉五采五就,以朝日。公执三圭,侯执信圭,伯执躬圭,缫皆三采三就。子执谷璧,男执蒲璧,缫皆二采再就,以朝觐、宗遇、会同于王。诸侯相见,亦如之。瑑、圭、璋、璧、琮,缫皆二采一就,以覜聘。四圭有邸,以祀天、旅上帝。两圭有邸,以祀地、旅四望。祼圭有瓒,以肆先王,以祼宾客。圭璧,以祀日月星辰。璋邸射,以祀山川,以造赠宾客。土圭,以致四时日月,封国,则以土地。珍圭,以征守,以恤凶荒。牙璋,以起军旅,以治兵守。璧羡,以起度,驵圭璋、璧琮、琥璜之渠眉。疏璧琮,以敛尸。谷圭,以和难,以聘女。琬圭,以治德,以结好。琰圭,以易行,以除慝。大祭祀、大族,凡宾客之事,共其玉器而奉之。大丧,共饭玉、含玉、赠玉。凡玉器出,则共奉之。

典命掌诸侯之五仪诸臣之五等之命。上公九命为伯,其国家、宫室、车旗、衣服、礼仪,皆以九为节。侯伯七命,其国家、宫室、车旗、衣服、礼仪,皆以七为节。子男五命,其国家、宫室、车旗、衣服、礼仪,皆以五为节。王之三公八命,其卿六命,其大夫四命,及其出封,皆加一等,其国家、宫室、车旗、衣服、礼仪,亦如之。凡诸侯之适子誓於天子,摄奇牸,则下其君之礼一等。未誓,则以皮帛继子男。公之孤四命,以皮帛,眡小国之君。其卿三命,其大夫再命,其士壹命,其宫室、车旗、衣服、礼仪,各目氐其命之数。侯伯之聊、大夫、士,亦如之。子男之卿再命,其大夫壹命,其士不命,其宫室、车旗、衣服、礼仪,各眡其命之数。

司服掌王之吉、凶衣服,辨其名物与其用事。王之吉服,祀昊天上帝,则服大裘而冕;祀五帝,亦如之。享先生,则衮冕;享先公、飨、射,则鷩冕;祀四望山川,则毳冕;祭社稷五祀,则希冕;祭群小祀,则玄冕。凡兵事,韦弁服;眡朝,则皮弁服。凡甸,冠弁服。凡凶事,服弁服。凡吊事,弁绖服。凡丧,为天王斩衰,为王后齐衰。王为三公六卿锡衰,为诸侯缌衰,为大夫士疑衰,其,服皆弁绖。大札、大荒、大灾,素服。公之服,自衮冕而下,如王之服。侯伯之服,自鷩冕而下,如公之服。子男之服,自毳冕而下,如侯伯之服。孤之服,自希冕而下,如子男之服。卿大夫之服,自玄冕而下,如孤之服。其凶服,加以大功、小功。士之服,自皮弁而下,如大夫之服。其凶服,亦如之。其齐服,有玄端、素端。凡大祭祀、大宾客共其衣服而奉之。大丧,共其复衣服、敛衣服、奠衣服、廞衣服,皆掌其陈序。

典祀掌外祀之兆守,皆有域,掌其禁令。若以时祭祀,则帅其属而修除,征役于司隶而役之。及祭,帅其属而守其厉禁而跸之。

守祧掌守先王、先公之庙祧,其遗衣服藏焉。若将祭祀,则各以其服授尸,其庙则有司修除之,其祧则守祧黝垩之。既祭,则藏其隋与其服。

世妇掌妇宫之宿戒,及祭祀,比其具,诏王后之礼事。帅六宫之人共齍盛,相外内宗之礼事。大宾客之飨食,亦如之。大丧,比外、内命妇之朝莫哭,不敬者而苛罚之。凡王后有拜事於妇人,则诏相。凡内事有达於外官者,世妇掌之。

内宗掌宗庙之祭祀,荐加豆笾。及以乐彻,则佐傅豆笾。宾客之飨食,亦如之。王后有事,则従。大丧,序哭者。哭诸侯,亦如之。凡卿大夫之丧,掌其吊临。

外宗掌宗庙之祭祀,佐王后荐玉豆。眡豆笾,及以乐彻,亦如之。王后以乐羞齍,则赞。凡王后之献,亦如之。王后不与,则赞宗伯。小祭祀,掌事。宾客之事,亦如之。大丧,则叙外内朝莫哭者。哭诸侯,亦如之。

冢人掌公墓之地,辨其兆域而为之图。先王之葬居中,以昭、穆为左右。凡诸侯居左、右以前,卿大夫士居后,各以其族,凡死於兵者,不入兆域。凡有功者居前,以爵等为丘封之度,与其树数。大丧,既有日,请度甫?,遂为之尸。及?以度为丘隧,共丧之窆器。及葬,言鸾车、象人。及窆,执斧以莅。遂人藏凶器,正墓位。跸墓域,守墓禁。凡祭墓、为尸。凡诸侯及诸臣葬於墓者,授之兆,为之跸,均其禁。

墓大夫掌凡邦墓之地域,为之图。令国民族葬,而掌其禁令。正其位,掌其度数,使皆有私地域。凡争墓地者,听其狱讼。帅其属而巡墓厉,居其中之室而守之。

职丧掌诸侯之丧。及卿、大夫、士凡有爵者之丧,以国之丧礼莅其禁令,序其事。凡国有司以王命有事焉,则诏赞主人。凡其丧祭,诏其号,治其礼。凡公有司之所共,职丧令之趣其事。

乡党祭社

立春后第五个戊日是春社日。古时以村为单位祭祀社神,祈求丰收。祭社神先立社,在土坛上用石砌屋,无顶,上贴『社稷之神』红纸,祭祀后,撒肉四周以饷乌鸦。《荆楚岁时记》:『社日,四邻并结宗会社,宰牲牢,为屋于树下,先祭神,然后享其胙』。

家祭

主位:天地君亲师 位(注意:有空格,用黄纸写,均繁体字)

陪祀:

某氏堂上历代宗亲 位(注意:有空格,用红纸写,均繁体字)

先考某公讳 某某老大人 位(注意:有空格,用红纸写,均繁体字)

先妣某母讳 某某老孺人 位(注意:有空格,用红纸写,均繁体字)

(以上二位,写离自己最近的祖先)

与祭:

主祭:

古代妇女不参与祭祀,嫡长子或嫡长女则是主祭。

陪祭:

古代德陪祭是五服的亲戚,但是现在五服基本上不清楚了。

其余诸子女、孙辈、儿媳、女婿、侄儿、侄女、外孙则是陪祭。

执事:

(2人,左右各一。负责在祭祀过程中端茶送水,传递祭品。)由大嫂或大女婿担任。

流程

 1. 前一天准备祭祀所需物品

2. 当天清早,陈列神主(用红布盖住),陈列祭品

3. 与祭诸人,洗手。

4. 主祭三跪九叩,上香(三支,黄色的,插在香炉中,一子排开,上下笔直,间隔寸余),陪祭一样三跪九叩。同时执事点亮蜡烛。

5. 主祭先奠酒(将酒在香烟上熏三圈,然后倒入酒池),同时执事揭开盖在神主上的红布

6. 主祭致祝辞(禀告祭祀的意图和内容。如祭祖:儿承父母之体,感天地之恩,今当吉日修礼备馔以飨先君,乃祀诸圣。应有备仪,恭呈祭品。抑祭礼仪,追思先考。体孝行恭,而教后辈。)

7. 左执事,点红香一柱(三支),单膝下跪,递给主祭。

8. 主祭三跪九叩,上香。陪祭一样。

9. 右执事,接过,单膝下跪,点头,插入香炉(一子排开,上下笔直,间隔寸余)

10. 主祭端起酒杯。

11. 左执事,倒酒,单膝下跪,递给主祭。

12. 主祭将酒在香绕三圈,递右执事。

13. 右执事,接过,单膝下跪,点头,放在神主前

14. 主祭、陪祭。一跪三扣。

15. 如此重复三次,为亚献、三献。

16. 左执事,端来米饭,单膝下跪,递给主祭。

17. 主祭将米饭在香绕三圈,递右执事。

18. 右执事,接过米饭,单膝下跪,点头,放在神主前

19. 左执事,端来肉汤,单膝下跪,递给主祭。

20. 主祭将肉汤在香绕三圈,递右执事。

21. 右执事,接过,单膝下跪,点头,放在神主前

22. 主祭跪读祭文(文言四六体)

23. 读毕。主祭、陪祭,一跪三扣。

24. 左执事,端来茶、水,单膝下跪,递给主祭。

25. 主祭将茶、水在香绕三圈,递右执事。

26. 右执事,接过茶、水,单膝下跪,点头,放在神主前

27. 主祭、陪祭,一跪三扣。

28. 主祭送神致辞(宣布祭祀即将完毕。如:酒斟三献,礼馔普享。祭祀周隆,组考享欢。至今礼圆,宜回阆苑。)

29. 有嫡长孙,则嫡长孙,无责嫡孙女,或侄孙辈。上香(三支,红色的,插在香炉中,一子排开,上下笔直,间隔寸余)所有人一跪三扣。

30. 执事将所有神主扯下,用黄裱纸包好。递于主祭。最后上香的人捧香炉。

31. 将神主和黄裱纸、纸钱、香在化帛处燃烧。众人三跪九叩。送神。

32. 祭祀完毕。

祭祀时在场,但不参与祭祀的人应回避。祭祀后所有祭品均可以食用,但是饭必须将碗反扣倒掉。(可到在化帛处)

各地习俗

旧时临泽祭祀习俗主要有祭神、祭祖先、祭孔子等几种。

祭神。每年农历三月“清明节”,蓼泉、沙河、板桥等地举行“城隍爷”出府游行的祭祀活动。其意是城隍出府视察人间善恶,活动由当地会首每年轮流主办,请道士吹打念经,用八抬大轿将庙内的木头城隍(偶像)抬出,前护后拥,鸣锣开道。蓼泉将偶像送城西行宫,沙河送城东门外临时搭设的彩棚;板桥则将木偶城隍送西湾庙、北湾庙祭祀三天,尔后抬回放置原处。据说板桥堡子里的木头城隍爷把鞋也穿烂了,衣服穿破了。实际全是老鼠所为。

原蓼泉县城在每年“立夏”前一日,要举行祭“风神”活动。其仪式放在夜晚举行。活动由县政府主办,地点在西门外草滩。白天请道士念经,傍晚由县长亲自出场主祭,还要由警察带上一个监狱在押的犯人。设堂焚香、叩拜、读祭文后,把犯人带到挖好的坑前,由“刽子手”持刀装模作样子表示砍去犯人头颅,实际以猪头或羊头代替人头,抛入坑内掩埋,然后带犯人回监狱。其用意是以“活人”祭了风神,祈求“立夏”后再不要刮大风,祝愿当年庄稼丰收。祭祖先。三月“清明”、七月十五为纪念祖先的日子(前已记述)。有些名门望族,在纪念先祖之日,在坟茔里要续族谱、家谱,有的要重立“族规”,如有的后人做了偷牛盗马的事,要在坟茔里进行惩处,有的棍打四十,有的要一在坟茔罚跪儿个时辰,起到警诸后世的作用。

一些出门在外或远离家乡几年、数十年的人,回归故里,无论何时都要到坟上烧纸祭祀,谓之“谈先祭祖”。有些在外赚钱的富户,为荣光耀祖,显扬父母,不惜花费几百、几千两银子,重修祖坟,重新安葬祖先,请满堂僧道超度亡灵,还要大宴宾客,其声势显赫,令乡邻羡叹。

祭孔子。农历八月二十七日为孔子诞辰日,各地学校(主要是中学或乡中心小学),儒绅聚集一起举行纪念活动。蓼泉、沙河在文昌宫或文庙举行,有的在“魁星楼”举行,多数在学校举行。设祭堂,供奉“大成至圣先师孔宣王”牌位,儒绅按长辈、晚辈秩序排列,依次焚香叩拜。由唱礼人宣读仪程,如秦乐、鸣炮、献供撰、读祭文、焚香、化表等。社会地位较高者被推为主祭人,主持祭祀活动,其费用一般由民众分摊,也有参加者负担的。

另外,农村各地还有祭龙王、祭土地神、祭灶神、祭财神等活动。还有各地寺、庙、祠、观的各种祭祀活动。其意都是为了祈祷平安,保佑一方,风调雨顺,或消灾灭病。另外还有木匠祭鲁班,铁匠祭老君,毡匠祭阴仙,买卖人祭财神的活动。还有油房、醋房、染房、皮匠、鞋匠、挂面匠等,都各祭有主,不一细说。

猎头在现代还有一些解释,它和祭祀完全不同,就是网罗高级人才。游戏一些人把猎头放在公司的名字里,于是就诞生了一系列的猎头公司,例如烽火猎头公司等等!

祭祀时间

清明节: 四月初五,传统节日和二十四节气之一,又称踏青节、扫墓节、聪明节等。 

端午节: 五月初五,是我国年历的一个节日-端午节。 

鬼节: 七月十五,中元节,人称鬼节。民俗相信,在这一段时间会有许多的孤魂徘徊在阳间,所以要有许许多多普渡祭拜的盛会来让他们早早地回去。

七月十三: 地藏王菩萨的生日,据说他将救助一切行善的人。

十月初一: 天气渐凉,民间有给亡人送寒衣的习惯。

十一月十六: 此日祭供有请求佛主超度亡灵的意思。

十二月二十三: 俗称小年,是祭祀迎春之日。

同时,可以在每月初一、初八、十五、十九、二十三、二十九和三十祭供,以消罪生福。另可按逝者卒日进行祭祀。

祭祀方式

每逢佳节倍思亲,清明佳节念故人。鲜花祭祀、网上祭祀、烛光祭祀、设立家庭祭祀角、举行家庭追思会等文明祭祀方式逐渐普及。5种文明祭祀方式清明忆故人。

社区公祭:选派专职礼仪师进驻社区,由社区组织辖区居民敬放过逝亲属遗像,敬放水果、果品、气球等,逝者家属宣读祭文,公祭群众敬献鲜花,进行缅怀。

植树祭祀:群众可以植树方式祭奠故人,是一种绿色殡葬方式。

网上祭祀:市民可通过互联网表达对已故亲人的哀思,一种符合社会潮流的纪念方式,环保而且方便,没有时间和地点限制。如天堂公墓纪念网、清明网、同怀网等等。

放飞思念:社区可组织居民开展放飞白气球、放飞思念的活动。

清明节祭祀

清明节是中国三大鬼节之一(另外两个鬼节是七月十五、十月一)。“鬼节”即是悼念亡人之节,是和祭祀天神、地神的节日相对而言的。 清明祭祀的参与者是全体国民,上至君王大臣,下至平头百姓,都要在这一节日祭拜先人亡魂。从唐朝开始,朝廷就给官员放假以便于归乡扫墓。据宋《梦粱录》记载:每到清明节,“官员士庶俱出郊省墓,以尽思时之敬。”参加扫墓者也不限男女和人数,往往倾家出动。这样清明前后的扫墓活动常成为社会全体亲身参与的事,数日内郊野间人群往来不绝,规模极盛。

 
在线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