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父母姓氏取名
合父母二姓取名是合乎情理的,因为孩子本身是父母相亲相爱的结晶。姓名之中含有父母的姓,一方面表示血缘关系,同时有利于男女平等观念的展现。
当然,能否取父母二姓为名字,要考虑父母的姓是否和谐,富有优美的文字意义。如不配,也可以取转音、转意或加字配合。例如:父母姓为文、章二字,其子女可有二种姓名:其一,文章,其二章文。如果中间或末后加一个字,起名就可以有很大的挑选余地。却可以有章文厚(后代,忠厚等意),章文晶……等;也可有文章女,文章厚等。总之,父母和孩子喜欢什么,就可以配上合适的字来表达此意。如果父母的姓配义不好听,也可以取谐音代替。例如:周--舟;钟--忠、中;彭--朋;李--礼;曹--潮等。
取父母姓,目前还有一种新的办法,即取父母姓中的某一部首,组成一个新的姓。这样,在中国的姓氏上,你便创下一个新的姓系。例如:有一个人父母姓为李、吕。其子女取父亲李姓的木,取母亲的吕姓的一个口,组成一个新的姓杏。这种办法颇有独创和新意。
古代有趣的数字取名风俗 朱元璋又名朱八八
据说元朝有个规矩,普通百姓取名,要依据父母年龄之和或者兄弟排行,也就是说,名字是一堆数字编号。果真如此,还是以讹传讹了呢?
■朱元璋家三代的名字
都跟数字关系密切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本名很怪,叫朱重八。他爸爸名字也怪,叫朱五四。他爷爷呢,叫朱初一。重八就是八八,也就是说,朱元璋又叫朱八八。由此可见,朱家三代都跟数字关系密切:祖父是一,父亲是五十四,孙子是八十八,全是一百以内的自然数。
朱家三代为啥要这样取名呢?畅销书《明朝那些事儿》的作者当年明月老师解释道:朱元璋及其父祖生在元朝,元朝有个规矩,老百姓如果不能上学和当官就没有名字,只能以父母年龄相加或者出生的日期来命名。当年明月老师给了解释,没给这解释的出处。
我上网去搜,搜到了出处。清朝人俞樾在《春在堂随笔》第五卷写道:元制,庶人无职者不许取名,而以行第及父母年龄合计为名。意思是元朝禁止老百姓取正式名字,只让他们按照排行或者父母的年龄编个号。俞樾还举出道光年间绍兴一带的取名风俗为证:近年绍兴乡间颇有以数目字为名者,如夫年二十四,妇年二十二,合为四十六,生子即名四六;夫年二十三,妇年二十二,合为四十五,生子即名四五。照这个逻辑,朱元璋名叫重八(八八),很可能是因为他爸他妈生他时年龄相加刚好八十八岁;朱元璋的爸爸名叫五四,则可能是因为他爸他妈生他时年龄相加刚好五十四岁。这样看来,夫妻双方的年龄应该都在二十岁以上和五十岁以下,这是很正常的生育年龄。
但是朱元璋的爷爷朱初一的名字就不能这样解释了,他叫初一,不可能他爸他妈生他时年龄相加只有一岁,人类的繁殖力没这么强。那么朱初一的名字是怎么来的呢?按照当年明月老师的解释,该名字应该源于出生日期,也就是说,大约是因为朱初一生在初一那天。不过翻看朱元璋的家谱,朱初一下面还有个同胞兄弟叫朱初二。初一那天生初一,初二那天又生初二,这日子挑得也太巧了吧?所以我更倾向于认为朱初一的名字源于排行,不一定是同胞兄弟间的排行,还有可能是同族兄弟间的排行。换言之,在同族同辈的男子当中,朱初一可能是头一个出生的。
跟朱元璋同时代的另一位猛人张士诚也是拿数字当名字,叫张九四。九四这个数字可能是张士诚父母年龄的和,也可能是张士诚在同族兄弟间的排行。你知道,过去盛行大族,一族人成千上万,同辈男子排行排到九十四是完全有可能的。
另据俞樾考证,朱元璋手下小弟常遇春的曾祖叫常四三,祖父叫常五五,父亲叫常六六,都是数字编号。朱元璋手下另一位小弟汤和的父祖名字更有意思,曾祖叫汤五一,祖父叫汤六一,父亲叫汤七一,非常有规律不说,而且全是节假日——曾祖是劳动节,爷爷是儿童节,爸爸是建党节。
取名没必要追求多字
重庆市民欧阳成功期望儿子有个美好未来,于是为其取名欧阳成功奋发图强,可他前往公安机关登记时遭到拒绝。市公安局户政处负责人称,这种8个字的姓名超过了户政电脑系统显示长度,公安部近日起草完成的《姓名登记条例(初稿)》对此作了限制。(6月19日《重庆晚报》) 多亏因为客观条件的不允许才没让这8个汉字的名字诞生,否则,即使起名字的人感觉不到累,叫这个名字的人也受不了。随着数字化时代的来临,很多表格都由过去的纸张变为了电子表格,总不能为了填一个人的名字改变电脑程序吧?很显然,这样的名字,给自己添烦恼,也给别人添麻烦,实在没有必要。
名字说到底只是一个个人符号,有人追求简单易记;也有人追求其内在的涵义,报道中的欧阳成功奋发图强就是典型的代表。但不管是追求什么,有一个原则都是应该坚持的,那就是实用。
站在起名者的角度来说,起这个名字意在激励孩子长大后努力学习和工作,通过自身发展有所建树。但孩子最终能否成功成才,也绝对不是一个含有成功和奋发图强的名字就能决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