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康起名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起名知识大全 > 姓名知识 > 古代人名特点

古代人名特点

时间: 2011-11-19 23:53:16 作者: admin

我们中华民族有数千年的文明史。几千年来,人名从产生到发展,基本格局大体不变。具体到每个朝代,名字则表现得有所不同。一般说来,古人的名字较为复杂,人们不仅拥有像今天一样的幼名、学名,而且还有今天已经被淘汰的字、号等。其中‘。字’,是古时人名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作用与“名”同样重要。

今天我们常说的“名字”,实际是古人“名’,和“字”的合称。当然,这只是就一般情况而言的,在我国历史上的不同时期,起名特点并非完全一样。我国人名最早有规律可寻的是夏代。当时人崇拜太阳,通行的历法是干支纪年,因此,当时夏代的君主和贵族都喜欢用天干起名。据 《 史记 · 夏本纪 》 记载,夏代的君主名字有太康、仲康、少康等人,据陈梦家在 《 殷墟卜辞综述 》 一书中的考证,这些名字中的“康”字即“庚”字,是传说中的十个太阳(天干)之一。此外,夏代君主的名字还有孔甲、撤甲、履癸等,名中的“甲”、“癸”也都是天干。至于商代君主,起名时也都继承了夏代君主的这一习惯,无论是开国之君商汤(又名太乙)还是亡国之主帝辛(即殷封王),其间29 位君主,无不以天干命名。

当时的贵族也效法这种做法,在名字中使用天干,如祖己、父癸、虎父丁、弓父庚等,都是如此。到了周代,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口的繁衍,起名的方法也日臻完善。正如 《 通志 · 氏族略 》 所说的那样,当时的君主“生有名,死有溢;生以义名,死以义溢。生曰昌、日发,死曰文、曰武。微子启,微仲衍,箕子,比干,皆周人也。故去其甲乙丙丁之类,始尚文焉”。这里“尚文”的意思即不再像夏商人那样只知道用天干起名,无论怎样变化也只有那十个表示天干的字,显得过于质市卜而是开始注重文采,所起的名字如昌、发、启、仲衍、箕子、比干等既富于变化又含义丰富,其文化色彩丰富了许多。正是由于周代人起名出现了上述这些变化,其结果不仅导致大量庄重、新颖名字出现,而且还促使我国最早的起名原则诞生。这种起名原则是专门针对王公贵族起名而制定的,又被称为“五则六避”。据 《 左传 · 桓公六年 》 记载,周代人起名的原则“有五:有信,有义,有相,有假,有类。文章来自安康网_起名字网,转载请注明出处www.ankangwang.com

以名生为信,以德命为义,以类命为相,取于物为假,取于父为类。不以国,不以官,不以山川,不以隐疾,不以畜牲,不以器币。周人以讳事神,名,终将讳之。故以国则废名,以官则废职,以山川则废主,以畜牲则废祀,以器币则废礼。晋以嘻侯废司徒,宋以武公废司空,先君献、武废二山,是以大物不可以命。” 《 论衡 · 洁术篇 》 也记载,周代人“立名也,以信、以义、以相、以假、以类。以生名为信,若鲁公子友生,文在其手曰‘友’也。以德名为义,若文王为昌、武王为发也。以类名为象,若孔子名丘也。取于物为假,若宋公名柞臼也。取于父为类,有似类于父也”。

上述是说,周代人起名原则中的“五则’,是指名字的五个方面的来源,即“信,,、“义”、“相”、“假”、“类”。“信”指孩子身体上的某些特征,如眼睛大、皮肤白、身体胖等,根据这些特征可以使起名找到灵感;“义’,是指孩子表现出的某些天赋,如机灵、好动、文弱等,也可以作为起名的参考;“相”是指孩子的相貌,有美、丑之别,也可以据此考虑起名;“假”是假借,可以假借其他事物进行起名;“类”是相似,是说可以用与孩子特征相近似的办法起名。至于“六避”,则是说由于王公贵族都是有身份的人,在他们出生时便注定要做王公贵族,他们的名字是一般人不得随意叫的,必须加以避讳。为了便于将来避讳,在起名时便要考虑六个因素,避免用国名、山川名、官名、疾患名、祭品(畜牲)名、祭器名起名。

因为国名、山川名、官名都很常用,疾患名显得不雅,祭品名、祭器名太过于庄重,都不便于避讳,所以都在“六避”之列。上述“五则’,、“六避”在今天看来确实显得有些烦琐,但正所谓“无规矩不成方圆”,在当时讲究宗法和礼治的社会背景下,用以指导或规范起名的确有其现实意义。而在上述原则约束下所起出的名字,如姬发(周武王)、孔丘(孔子)、庄周(庄子)、李耳(老子)、屈平(屈原)、宋玉等或各具特色,或优美动听,与夏商时期单调的名字相比的确前进了一大步。文章来自安康网_起名字网,转载请注明出处www.ankangwang.com

周代的起名特点一直持续到春秋战国及秦朝以后,直到汉代才有所改变,进而把这种变化延续到汉代以后。汉代人起名除袭用旧法外,又增加了一些诸如尊老、排行、美艳等方法,一些较有影响的人在使用名的同时又有了字。当时人喜欢使用“德”、“卿,' . “君”、“敬”、“礼”等尊老字,“幼’,、“伯”、“叔”、“仲”、“次’,、“少,’等排行字,“巨”、“康”、“玄,’、“成”“高”、“通’,等美艳字。当时人们起名最常用的字,主要有君、公、翁、元、长、吉、卿、宾、郎、寿、敞、章、昌、震、赐、孙、房、士、民、彦、景、大、伟、巨、威、灵、茂、世、永、初、玄、宝、道、德、义、惠、孝、恭、慈、敬、文、正、宣、修、秉、奋、熊、忠、亮、牧、宝、让、奉、里等。另外,由于当时是经历了长期战乱分裂以后的国力上升和繁荣时期,人们普遍具有渴望建功立业以报效国家的社会责任感,在名字L 也体现了这种时代精神。有些人注重对国家的贡献,起名孔安国、赵充国、于定国等;有些人景仰过去的英雄人物,起名陈汤、赵尧、张禹;有些人尚武,起名苏武、班彪、夏侯胜;有些人气概豪迈,起名孔奋、魏霸、法雄;有些人德操卓苹,起名曹操、董卓、庞德;等等。这些,无不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两汉之际,当政的王莽推行双名改单名政策,强行把那些双名的人改为单名。在王莽看来,“秦以前复名盖寡”,于是便下令禁止使用双名,把单字以上的名字通通视为“恶名”。在此影响下,以后很长一段时间的人们起名全都采用单名,只是在起字时才用双字。当时的匈奴单于原名囊知牙斯,听说内地取消双名后,主动要求把名字简化为单字“知,。另有王莽的长孙王会宗,本来随例改名王宗,后因企图谋反,不仅事败自杀,而且名字也被恢复了双名,以示惩罚。像这样对起名用字的一减一增,表现了强烈的褒贬意向,人们从此有了“起双名是低贱的”这一观念,很少再有人用双名。这种风气一直持续了 300 多年,到南北朝时期才略有改观,隋唐五代时进一步改变,从宋代开始才有更多的人使用双名。

因此,起单名便成了东汉至宋代以前近千年间人们起名的最大特点。尽管其间的某些人偶而有使用双名的情况,但几乎都有各自的特殊原因,属于基本特点以外的特殊情况。魏晋南北朝时期,人们起名的特点基本延续了此前的习惯,所起名字的含义多为报效祖国、光宗耀祖、绍兴家业、安国宁邦之类,在形式上基本都是单名。当然,由于这一时期基本处于战乱之中,人们的思想习惯不再像周朝或两汉那样被严加束缚起来,加上又有道教的形成和佛教的传人,在起名上也出现了相对自由或多样化的特点,起的名字也大多打上了时代烙印。如当时新出现的起名特点之一便是喜欢重复用字,另一个特点是喜欢在小名前加“阿”字,甚至连魏武帝曹操这样的人也有一个叫“阿瞒”的小名,其时代特征十分明显。此外,这一时期还有人喜欢在名字中加上“之”字,或加上表明自己宗教信仰的字,也成为一种新现象。其中,用“之”字起名的突出例子是著名书法家王羲之及其子孙。王羲之的名字是羲之,7 个儿子的名字分别是玄之、凝之、涣之、肃之、徽之、操之、献之,两位孙子的名字是祯之、靖之,两位曾孙的名字是翼之、悦之。如此祖孙4 代相继,被认为是当时的典型事例。

至于在名字中加上表明自己宗教信仰的字,其原因在于南北朝人大多笃信佛教或道教,佛教中的“僧”、“惠”、“昙”等字和道教中的“道”、“玄”、“灵”等字都是各自宗教的代表字,被用在名字中当然是宗教信仰的标志。诸如此类的名字有王僧达、陆惠晓、王昙首、萧道成、王玄漠、谢灵运等。据日本 《 东洋史研究 》 的有关文章统计,当时的人名仅带“僧”字的就有122 人,带“昙”字的39 人,可知当时用名字反映信仰的风气之盛。历史发展到隋唐五代时期,人们起名又出现一些新的特点。根据马来西亚学者萧遥天在 《 中国人名的研究 》 一书中的研究,当时人喜欢在起字时只用一字,称呼卜标榜排行,名字中喜用“彦”字。属于第一种情况的人名有房玄龄字乔、张巡字巡、徐坚字伦、谢逸字海等;属于第二种情况的人名,从当时人韩愈所写一首诗的名字中就可看出。这首诗名字即 《 赴江陵途中寄赠王二十补网、李十一拾遗、李二十六员外、翰林只学士 》 ,其中的人名分别代表王涯、李建、李程等,诗中称呼的都是他们的排行;第三种情况则主要集中在唐末五代。由于“彦”字指才华出众的杰出人物,加上当时世风日下、朝中乏人、社会动荡,所以许多人都以“彦”字起名,仅唐末至宋初几十年间,以“彦’,起名的大小人物就有145 人见于史册,其中的知名人士有唐末宰相徐彦章、后梁都指挥使杨彦洪、南汉大将伍彦寿等。甚至有些人想起带“彦’,字的名字而找不到适合的字与之搭配,只好借用别人已经叫响的名字。

如当时仅名“彦章”、“彦威”、“彦卿”的人就各有7 个,“彦超”有H 个,“彦进”有4 个,“彦温”、“彦韬”各有3 个。整个官场政界,几乎成了“彦”字人名的天下。入宋以后,由于自王莽以来忌起双名的习惯从南北朝开始逐渐破坏,特别是伴随民间修家谱风气的盛行,“字辈+本名”的起名方法被广泛采用,双名的使用率越来越高,人们起名的形式也基本固定下来,有了字辈起名、排行起名、音序起名、用典起名、阴阳五行起名,以及双名、单名和名、字、号等多种形式。这些形式大多历辽、金、元、明、清保留到近现代,有些还一直沿续到今天。其中仅就双名而言,根据有关方面的统计,我国在宋代以前的双名使用率还不到人口总数的一半,但在宋代以后,无论是贵为一国之尊的帝王还是普通百姓大都采用双字起名。至明清时,双名已占人名总数的60 %一70 %。另外,由于文化高度发达,加上佛、道等宗教的衰落和科举制度的盛行,人们在起名时喜欢用一些与文化有关的字,一些饱学之士更喜欢在帮人起名时引经据典,以至所起名字的文化含量大为增加,文、德、儒、雅、士等也成为人们起名时经常使用的字。其中如北宋词人周邦彦的名字,就出自 《 诗经 》 “彼其之子,邦之彦兮’,。另据宋人俞成 《 萤雪丛说 》 记载,当时崇拜颜回的人起名“稀颜”或“望回”,敬慕韩愈的人起名“次韩”或“齐愈”。宋代以后,这种起名方法也不断得到发扬光大。以上是我国历代起名的一般情况。当然,历史上的名字问题远非这么简单。如在通常的名和字以外,一些特殊行业的人还有“号”,而“号”又可进一步分为别号、雅号、绰号、尊号、溢号、道号等同样,仅仅是“名”一项,又可分为别名、幼名、冠名、假名、戒名、训名、艺名、笔名等,另外在男名和女名的起法上又有许多不同的特点。文章来自安康网_起名字网,转载请注明出处www.ankangwang.com

不过,我们仍然可以归纳为一点,即由于历史上各个时代的背景不同,不同时期的名字大都带有当时的烙印。了解这些不同的特点和知识,不仅有助于我们正确认识名字的作用,也会开阔起名的思路和视野。

 
在线测试